變廠區為景區 變田園為公園 變健身為康樂
“舞動農博園·相約在花海”鄉村旅游活動現場 通訊員張朝鋒攝
浪河鎮舉辦“相逢千年古鎮·圓夢浪河三節”鄉村旅游活動 通訊員裴建丹攝
丹江口市第二屆最美山水公路長走大會活動現場 通訊員裴建丹攝
本報訊 通訊員張海珠報道:近年來,丹江口市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變 “旅游+”為 “+旅游”,加快推進該市全域旅游發展。今年上半年,該市13家A級以上景區成功舉辦 “相約三花節”“夢回桃花源·尋秘古均州 ““品味均州八大碗·暢游武當植物園” “相逢千年古鎮·圓夢浪河三節” “舞動農博園·相約在花海”等鄉村旅游系列活動,共接待游客880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57.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1.8%和34.5%。
實施“工業+旅游”行動,變廠區為景區。著力發展水生態旅游。唱好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文化大戲,大力培植農夫山泉、武當酒業、武當醋業等水資源型旅游企業。目前,武當醋業結合養生文化開發出武當保健醋;武當酒業以“源頭好水”概念開發出特色白酒;農夫山泉成為“保護水資源,感受移民精神”研學游活動主要目的地,月接待學生游客千余人次。著力發展 “綠色”工業旅游。加快柑橘、茶葉、核桃等旅游 “后備箱”有機示范基地建設,在提高旅游商品品質的同時,發展綠色工業旅游項目。圣和茶葉已完成加工廠區及生產基地改造升級,形成集種、采、炒、品于一體的體驗式旅游消費模式。著力發展 “紅色”工業旅游。深入挖掘 “三線文化”,依托上世紀六七十年代316國道丹江口段沿線軍工企業留下的工業遺產,對原有工業機器、生產設備、廠房建筑進行保護和再利用,開展革命傳統教育和國防教育,傳承 “三線文化”,形成新的旅游品牌。
實施“農業+旅游”行動,變田園為公園。發展生態休閑觀光農業。大力推廣“樹上掛果、地上種茶、田間養雞、花中養蜂”等具有觀賞性的三產融合發展模式,讓柑橘、茶葉、核桃等特色產業成為鄉村旅游的“嫁衣”,滿足全域旅游觀光采摘、農耕體驗等不同層次的功能需求。如習家店鎮推出“相約三花節”、丁家營鎮打造“均州八大碗”等鄉村旅游品牌。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圍繞“三鄉工程”,推動資金、技術、人才、信息等發展要素與旅游特色資源有效對接,做精武當蜜橘、丹江口翹嘴鲌等“三品一標”特色旅游商品,推動順鑫牧業、圣和茶葉、博奧水產等企業開發 “源自丹江口”系列旅游產品,實現特色農業與旅游開發融合發展。據不完全統計,該市今年上半年鄉村旅游農產品加工銷售額達8700萬元。加快全域旅游與美麗鄉村建設相融合。以浪河鎮、習家店鎮等鎮 (辦)為重點,加快推進旅游名鎮、名村建設,加快改善雙龍紫云景區、習家店農博園等景區及周邊基礎設施條件和人居環境。圍繞 “吃、住、行、游、購、娛”旅游六要素,推進生態停車場、旅游廁所等旅游基礎設施建設。積極引導支持星級農家樂、農家旅館等實施改廚、改廁、改房、整理院落 “三改一整”工程,有效提高旅游接待水平。今年以來,該市重點推進習家店鎮五龍池村、丁家營鎮花園村、浪河鎮浪河口村等9個村第五批 “生態家園”創建工作,幫助21戶貧困戶開辦農家樂。
實施“體育+旅游”行動,變體育健身為康樂旅游。持續舉辦好亞洲摩托艇公開賽等旅游系列活動。以水為媒、借水之力,以亞洲摩托艇公開賽、最美山水公路長走大會、武當國際演武大會等旅游推介活動為載體,加大景點景區宣傳力度,進一步打響“中國水都·亞洲天池”“水潤中國心 做客丹江口”等旅游品牌。探索開發特色體育旅游項目。依托金蟾峽景區、南神道景區等優越自然條件,加快生態化、本土化、個性化游步道建設,開發探秘旅游項目。依托環庫生態旅游公路、環庫綠道,串聯滄浪橘海、太極峽景區、習家店農博園等旅游景區,發展自行車騎行、徒步游等鄉村休閑旅游。依托浪河鎮、均縣鎮等特色鎮,推動房車營地、露營基地建設,開發新興旅游產品。目前,該市已成功在浪河鎮、官山鎮等鎮 (辦)相繼舉辦 “相逢千年古鎮·圓夢浪河三節” “探秘南神道·唱響呂家河”等系列旅游活動。武當峽谷漂流、南神道探秘、饒氏莊園露營等成為游客夏日最喜愛的旅游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