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桃源人家民宿主人王珊珊
“在粗糙的世界里精致地過,一庭一院一人,春夏秋冬,讀書喝茶,只問花香,不談喜悲……”這是今年四月王珊珊寫下的隨筆。如今,曾經最渴望的鄉間文藝生活成為現實。
今年5月份,王珊珊以合伙人的身份成為茅箭區東溝紅色教育基地中桃源人家民宿的一份子。這個出生在1989年的年輕女孩用真實行動實現了她的詩和遠方,成為了很多年輕人想要成為的那類人。
2017年,一次偶然的采訪讓記者王珊珊邂逅了深藏在茅箭區東溝紅色教育基地里的一家民宿——桃源人家。她作為采訪者聆聽了桃源人家女主人王啟迪的民宿故事,相仿的年紀、共同的興趣讓她們一見如故,感覺相見恨晚。而桃源人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花也都給王珊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時候的王珊珊,是十堰電視臺的出鏡記者,近10年的媒體經驗讓很多市民從電視里認識了這個端莊大方的女孩子。
而后,她多次去到桃源人家,還是以一個局外人的身份享受著遠離喧囂城市的寧靜與舒適。一來二往,她也成為了王啟迪的好朋友,兩個女孩時常坐在桃源人家的石凳上聊文化、聊創意、聊民宿,想法總是不謀而合。當工作和興趣無法兼顧的時候,王珊珊有了辭職做民宿的想法。她的執行力很快,在親戚朋友們很多都還在羨慕她記者身份的時候,她毅然決然地辭職了。
“民宿是什么?工作不要,非要跑到山里去?”當王珊珊勇敢地將想法告訴母親的時候,母親問了她這樣的話。帶著親戚朋友的不理解、不明白、不支持,王珊珊堅持選擇了桃源人家。
“今年8月份,我媽媽才第一次來桃源人家看我,這一次以后,她就經常跟親戚朋友推薦桃源人家。現在,我媽媽的朋友都成了民宿的客戶,我還挺感動的。”王珊珊回憶說,最開始來到桃源人家的時候,朋友們都會打電話問她是不是在村里開了一家農家樂,等他們真的到了桃源人家,才知道什么是民宿,就漸漸開始理解她了。
進入桃源人家,王珊珊負責運營和文創,王啟迪負責管理與布置,二人搭配默契,時不時就會有新的想法冒出來。有了王珊珊的加入,桃源人家也注入了新的活力。回頭客用“每一次來都會有新的驚喜”來形容桃源人家的變化,對于王珊珊來說客人的肯定就是對她最大的回報。
帶著對民宿的喜愛,王珊珊經常到各地的民宿去學習,正式入職之前,她只身跑去黃山、蘇州等眾多地方學習民宿文創。
“我們十堰的民宿其實發展比較晚,我在外面做記者的時候也接觸了不少的民宿。”王珊珊告訴記者,當她初次以采訪者認識桃源人家的時候,她覺得這是一個高級版的農家樂,她甚至一直帶著審視的眼光來看十堰的民宿發展以及桃源人家的發展。真的能在十堰的小山溝里把民宿做出來嗎?這是王珊珊留在心里的一個問號,她深知民宿投入大,見效慢,而且還得有一定的情懷。在她看來,一間民宿散發出來的味道一定是民宿主人的氣息,而王啟迪身上的談吐和素養都打動到她。這個對民宿有情懷的女子讓王珊珊對桃源人家的發展有了十足的信心。“桃源人家是一個載體,民宿只是其中一部分,桃源人家其實有很多的文化,需要大家慢慢的感受。從上海歸來的王啟迪是將民宿落地到十堰鄉村的一個踐行者。”王珊珊說,她作為桃源人家的一個參與者,深刻認識到應該將民宿與文化結合起來。她希望把在外面世界見到的好的文化產品引進到十堰的民宿中來,形成一個鄉村民宿的文創空間。
對于民宿,王珊珊也一直有自己的理解,她將此形容為“新鄉土與舊鄉愁的融合”。“每一個人都曾渴望過詩和遠方,而桃源人家正是承載著無數人詩和遠方的想法,因此,很多客人來到這里都能找到最美好的自己。
王珊珊說,要扎根民宿最重要的就是情懷,有了情懷才能一心一意投入進來。在桃源人家,王珊珊和王啟迪不光是民宿的管理者,更是親自嘗試了每個民宿員工的工作,端茶倒水,不亦樂乎,為游客提供最暖心的服務。也因為這樣,桃源人家的員工之間像家人一樣相處著,每天傍晚,他們圍在庭院樹下的長桌上吃著飯、聊著天。如今民宿里有10個員工,其中一半都是90后,大家相處十分融洽。
到桃源人家以后,原本就停不下來的王珊珊幾乎一半時間都在桃源人家,剩下的時間則是經常去外面學習,她思考著要將本土的手工藝品打造包裝出來,成為桃源人家的民宿產品,這樣游客離開的時候可以帶走。為了布置一處小景觀,王珊珊和王啟迪走到很遠的村子搬來幾個大壇子,場地上鋪滿了白色石子,兩個元素無序擺放卻相得益彰,如今的這處小景觀頗受游客喜歡,已成為游客拍照的好地方。“我認為,只要我們用心去做一件事,那么看的人也一定能感受到。”王珊珊說。
“每一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人到暮年之時,都會懷念青春里最美好的回憶,桃源人家就要讓客人在這里遇到最真實最美好的自己。如今,以親子為主題打造的桃源二期即將問世。”王珊珊介紹說,東溝森林覆蓋率95%以上,大自然環境得天獨厚,她們不希望孩子來這里只是旅游拍照,而是希望他們能融入到大自然的生活中來,過一個記憶中最純真的童年。“18歲的時候我的夢想就是做記者,我用了10年的光景實現了我人生中的長度,今后的10年我會在民宿、文創的道路上前行,努力追尋我人生的厚度。”王珊珊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