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出23萬高價的鄖陽對剖票雙掛號郵封。
1911年從鄖陽府巡防營所發出的對剖票雙掛號郵封。
在我國收藏界,郵票郵封收藏占有重要地位。它的歷史悠久,內容豐富,成為很多人的心頭好,其中一些精品更是頻頻拍出高價。資料記載,1911年從鄖陽寄往奉天 (現天津)的一件雙掛號封,在2011年的春季拍賣會上拍出23萬高價。
■文、圖/記者 蔣輝實習生 朱南南 通訊員 李玉田
鄖陽對剖票郵封很珍貴2011年拍出23萬高價
2011年10月6日,《炒郵網》發表了《珍貴封片親歷辛亥烽火》一文,其中詳細介紹了一件雙掛號封在當年的春季拍賣會上,叫價6萬元,最后拍出23萬元高價。
這件實寄封為紅條雙掛號封,寄出時間為1911年12月10日,寄出地為鄖陽城總兵坊城,寄信人為汪兆清,收信地址為奉天省鳳凰廳。
封上部貼兩片3分斜剖郵票、下部貼兩片3分斜剖郵票、中間貼一片1分直剖郵票,郵資合計13分,為雙掛號10分+平信3分,銷“鄖陽辛亥十月二十日”干支戳。掛號方框戳編號1538,另蓋“RR”雙掛號戳,冬月初六達到漢口,冬月十七達到奉天。
值得一提的是,這件雙掛號封使用的是清末發行的、十分珍貴的蟠龍郵票,而且是對剖郵票。
何為對剖郵票?據介紹,在特殊環境下,當某種郵票已沒有合適面值使用時,不得不采取應急措施,把郵票對剖剪開,作為與原票面值一半的郵票使用,這種就叫對剖票,對剖方式可分為剪開與打孔兩種。世界上最早使用對剖票的是英國。
中國最早的對剖票,出現在1903年10月22日。當時,清朝福州郵局因一分郵票售缺,就將清代蟠龍票斜剖剪為兩片,每片作一分使用,后來稱之為“福州對剖票”。
為減少戰時郵票消耗鄖陽無奈采用對剖票
無獨有偶,2015年一篇《抗戰前的湖北郵政》的文章,介紹了另一件來自鄖陽的對剖票雙掛號封。
細看這件雙掛號封,發出時間為1911年12月20日,寄出地為鄖陽馬王廟巡防營,收件人為江蘇常州府戚墅堰乾裕恒寶號再轉寄塘橋張老太爺。封下部貼有4張3分直剖票,掛號方框戳為1539。由于戰亂,半個月后才到達漢口,此后有鎮江、常州和戚墅堰到達戳。
為何在1911年,鄖陽地區郵寄信件頻繁使用對剖票呢?這和當時的時代背景有關。
鄖陽郵局隸屬于漢口郵政總局管理。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后,11月初,清政府調集北洋軍與革命軍,在漢口展開激烈的爭奪戰。在這一時期,漢口與外地的交通大部分斷絕,郵政事務限于停頓之中,郵票供應斷絕。
鄖陽郵局為了減少郵票消耗,便采取了權宜措施,使用對剖郵票的辦法。不過與一般對剖票作一半面值計算不同,鄖陽郵局將大清“蟠龍”1分、3分等面值的郵票直剖或斜剖,仍當做整枚郵票1分、3分面值使用。
百年前鄖陽就有郵局郵寄范圍比較廣
《抗戰前的湖北郵政》一文介紹:“武昌起義后不久,湖北新軍第二十九標(團)第三營率命調駐鄖陽府,分赴所屬各縣守衛。隊官(排長)沈權于11月14日召集全城官商、士紳,宣布響應武昌起義,并仿照武昌省府章程,在縣(即現在的鄖陽區)成立鄖陽軍政分府。由此,鄖陽府及其所轄各縣未經戰事而光復。
“從鄖陽寄往奉天的這個郵封是鄖陽軍政分府成立前幾天才寄出的,它是目前所見貼鄖陽直剖票、寄發時間最早的一例。”一位集郵愛好者介紹。
據了解,鄖陽對剖票郵封存世很少,十分珍貴,有意思的是這幾件均為雙掛號封,寄達地有江蘇徐州、河南澤州、山西高平等。由此可看出,當時,鄖陽郵局的郵寄范圍比較廣,當地人與外地的交往也是比較多的。
☆☆☆ 品質旅游,服務至尚 ☆☆鄖陽百年前對剖票郵封拍出23萬☆☆☆十堰旅行社☆☆十堰周邊游
☆☆☆~ 十堰百分佰國際旅行社 真情服務 ☆☆☆~
24小時咨詢熱線:
電話:0719—8883686 19907282431 18972491426
傳真:0719—8883686
QQ: 25279947 1601406180 404715680 468901138
微信:Z19907282431 18972491426
網址:m.slyhj.com
電郵:25279947@qq.com
地址:十堰市人民南路7號長泰賓館二樓215室(三堰客運站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