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十堰周邊游,十堰丹江口市靜樂宮是個不錯的選擇,有興趣的朋友來看一下吧。
靜樂宮(亦寫作凈樂宮)位于古均州城內,敕建于明永樂年間,為武當山九宮之首。1958年9月1日,因興建丹江口水利樞紐工程,原宮址數以千計的石雕構件及部分文物珍品已轉移至丹江口市郊金崗水庫(又名凈樂湖,俗稱土壩)西坡。
古均州“靜樂宮”名考辨
今逢國運昌隆、道業大業,使原已淹沒之古跡得以復建,然此輝煌之舉亦有爭議之處,即今宮名之“凈”字令人費解,并已引起了學術界的關注。現僅據武當山歷代志書文獻對“靜樂宮”的名稱由來、含義以及相關的歷史沿革進行考證,以期明辨是非、擇善而從。
據筆者所見,“靜樂”一詞用于道教始于元代武當道士劉道明(號洞陽子)編纂的《武當福地總真集》(以下簡稱“《總真集》”),因在其“卷下”有《靜樂國傳記》,全文如下:
《靜樂國傳記》:龍變梵度天之下。《靈寶大法諸大秘文》云:龍變梵度天,北方之天,四種民天之一,在無色界之上。其色赤,太虛之景,靈寶之宮,下應西方婁宿。又《武當圖記》:五龍頂一峰,上應龍變梵度天,北方五氣龍君居之。今均州之南三十里有村,名曰樂都。傳云:此古靜樂國。村之東山下,古陵數冢。耆舊相傳云:靜樂國王之塋。又《風土記》:均州上古之時,即有麇之國,謂人民樸野,安靜樂善,雖曰麋鹿,猶可安居。又《仙傳》稱:黃帝降生于有熊之國,赤帝降生于厲山氏之國,玄帝降生于靜樂之國。蓋為玄帝神功圣德,萬物悉資潤澤發生,不欲以有麇之國稱之,而取其人民安靜樂善,易之曰靜樂,可知矣。切觀均州風土,太和之水,灣環百曲,神仙窟宅。考之古史《仙傳》,靜樂國即均州,無疑矣。
靜樂宮之美
琉璃影壁位居宮院門亭之前,長約10米,高約5米,琉璃瓦頂裝修,形制呈歇山式,須彌式基座。門亭臨街而建,廣深各三間,平面近方形,單檐歇山頂。門額懸掛“靜樂宮”牌匾。門兩側蹲臥雄雌石獅一對,雄壯有力。門亭兩次間為磚雕牌樓,左右配置。樓身鑲嵌琉璃浮雕“二龍戲珠”、“飛龍騰空”等圖案。四周球形格眼磚雕圖案,角部為卷草花紋,造形古樸。檐下斗拱疊壘,雕刻華麗。亭頂琉璃脊獸、筒板瓦裝修。脊剎為獅駝寶瓶、寶珠相輪,美觀精致。梁架斗拱上清式彩繪的人物、山水圖案,勾勒傳神。玄帝殿為宮中的一座主殿。殿前月臺寬闊,平面規整。踏跺、垂帶皆備。該殿面闊三間,六架椽屋。前檐出廊,圓柱方額。仰蓮柱礎,浮雕蓮瓣。明次間各施異形拱一朵,龍頭、龍身、龍尾雕刻成一體,斜面拱瓣雕作云形,大有飛云繚繞、巨龍騰空之勢。
明間枋額上雕刻飛龍、飛鳳、武士人物及花卉浮雕,花紋清秀,鏤刻精細,富有立體感。兩次間枋額上分別刻制二十四位諸天尊神。四朵柱頭斗拱的三層昂咀上,分別書刻“玄天上帝”、“靜樂宮殿”、“福祿禎祥”。此種做法在上黨地區的同樣建筑構件上尚屬少見。檐下構件上均刻制有龍、鳳、獅、虎圖及云彩、花卉等浮雕.景象極為壯觀。東、西、北三壁頂端保存著反映道教內容的壁畫故事,共約60多平方米,殿閣流云交錯,人物故事傳神,山水林木點綴,描繪極為自然,繪于清代道光七年(1827)。
殿頂滿覆琉璃,色彩絢麗。正脊仙人走獸排列有序。玄帝殿兩側,東為泰山圣母殿,西為濟瀆藥王諸仙殿,筒板布瓦,琉璃剪邊,均為懸山頂建筑。正殿左側保存著清道光七年重修碑1通,青石制作,如若敲擊,可發出悅耳動聽的聲響。 據碑文記載,靜樂宮創建于明嘉靖年間,清康熙、嘉慶年間修葺,以后曾多次維修,至今殿宇巍峨。

24小時咨詢熱線:
電話:0719—8883686 19907282431 18972491426
傳真:0719—8883686
微信:Z19907282431 18972491426
QQ: 25279947 1601406180 404715680 468901138
網址: m.slyhj.com
電郵:25279947@qq.com
地址:十堰市茅箭區人民南路7號長泰主樓215室(三堰加油站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