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鄖陽城一角。
古老的鄖陽城
2019年12月11日14版“悅讀”版介紹了黃忠富先生《鄖陽藩鎮研究》一書,序言中提到鄖陽曾經有過一種行政建制叫藩鎮,但這204年鄖陽歷史籠罩著神秘面紗。見報后,讀者對關于藩鎮的內容頗感興趣,很想知道當年鄖陽有著怎樣的體制。現請黃忠富先生針對讀者感興趣的問題,對藩鎮進行解讀。
自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至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的204年間,先后有121任封疆大吏蒞臨鄖陽擔任巡撫。然而這段珍貴的歷史被蒙上了厚厚的塵埃,直到本世紀初萬歷 《鄖臺志校注本》面世,才終于撩開了此一段歷史的神秘面紗。十多年來,學界對鄖陽巡撫治理之下的行政建制的性質和名稱眾說紛紜,有人說這是一個地方政權,更多人說它是一個軍政府,還有人把它稱做“湖廣行都司”,更有人把它叫做“撫治”,甚至有人說它就是鄖陽府。實際上,鄖陽當時存在著的是一個相當于省級政權的“藩鎮”。正是由于過去對鄖陽藩鎮研究的缺位,導致了人們對于歷史資料中所出現的 “宏藩巨鎮”“鄖鎮”“鎮城”等字眼要么無視,要么冒猜臆斷,出現概念和稱謂錯亂的局面。
鄖陽巡撫治理之下的組織是一個地方政權
隨著明萬歷 《鄖臺志校注本》《鄖陽撫治兩百年》的出版,雖然撩開了鄖陽藩鎮神秘的面紗,然而鄖陽巡撫治理之下到底是一個什么性質的結構組織?眾說紛紜,莫哀一是。實際上,當時的鄖陽就是一個相當于省級的地方政權。
首先軍鎮無一例外存在于固定居民不多的邊塞,而鄖陽在國之心臟處,境內居住有大量農民,不可能讓軍隊代管地方。其次,當時鄖陽巡撫所轄各衛、所的兵力有限,而且防御地方遼闊,關隘眾多,沒有野戰出擊能力。巡撫標下之兵只有300人,職責是保護巡撫和巡撫衙門的安全,所以當時鄖陽決不是一個軍鎮性質的組織機構。第三,明代省級政權的標志是三司和監察御史衙門齊全,當時在鄖陽設有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和行都指揮使司。至于監察御史衙門,在鄖陽又叫大理公署,因為第一任鄖陽監察御史吳道宏在中央掛職為大理寺少卿。
總之,當時的鄖陽決不是軍鎮,而是巡撫治理之下的地方政權。
鄖陽撫治時期的政權名稱叫藩鎮
這里需要理清撫治、行都司、鄖陽府、藩鎮幾個概念。
撫治一詞,原意是安撫治理的簡稱,指地方官員對屬地管理的手段之一。到了明中期,“撫治”一詞又成為一種官職,為巡撫的別稱,特指鄖陽巡撫,“撫治”從來就不是地方政權機構的名稱。湖廣行都司,只是鄖陽巡撫屬下的三個省級機構之一,為省級軍事管理機構,防區比鄖陽巡撫所管轄的地盤小很多。鄖陽府,只是鄖陽巡撫所管轄的諸多府之一,不能把知府與巡撫相提并論。
“藩”有屏障和保衛的意思,古代皇帝把自己的兒子分封到各地去建立藩國,就有屏障和保衛中央的意義,也是一種實體政權。后來,還有建立在邊陲地區藩鎮,它和藩國一樣直接屬皇帝和朝廷管理。因此,藩是地方分權概念,是古代中國分疆治理的一種政治制度。到明清,“藩”又成為了省級政權的代名詞,人們普遍把布政使(相當于今天的省長)稱為“藩臺”。
“鎮”,這里指自秦漢以后就一直存在著的藩鎮,此前都是以軍事代政的軍政府。到明代,真正設在內地的純政權性質的藩鎮鄖陽為首次,后來才有南贛、偏沅等藩鎮政權陸續出現。到明清,“鎮”也成為省級政權的別稱,如巡撫帶著班子和大印外出,文獻上都統稱為“移鎮”,在高斗樞《守鄖紀略》和《盧象升疏牘》里,就有多處鄖陽巡撫、湖廣巡撫移鎮的例子。
藩國和藩鎮都只是政權類別的叫法,在具體指稱時往往都要去掉“藩”字再稱為某國或者某鎮,因此鄖陽藩鎮在具體稱呼時只能叫鄖陽鎮或者鄖鎮。
《鄖臺志》里有大量文字表明鄖陽是藩鎮
《鄖臺志》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一部藩鎮志,所謂“臺”一般是指巡撫,在這里也指“臺鎮”。《鄖臺志》中提及鄖陽建制為“鎮”的地方可謂比比皆是。如在《總鎮》開篇:“鄖古無鎮,有鎮自成、弘間……臺鎮鄖陽府……”意思是說:鄖陽藩鎮開設于成化、弘治年間,首府在鄖陽。
然后,在《分道》篇,在《形勝》篇,在《山川》篇,在《官屬》篇,在《標兵》篇,在《奏議》篇等,都有“鎮城”“巨鎮”“鄖鎮”“雄藩巨鎮”“總鎮”“三垂重鎮”的提法,表明當時的鄖陽就是一個藩鎮。
《明實錄》里反復提及鄖鎮
《實錄》是宮廷所編纂的資料,在每一位皇帝駕崩之后,朝廷都要組織專班給他編纂《實錄》,因此其內容可信度極高。萬歷《實錄》記載著有關鄖陽藩鎮的事例。
如萬歷四年(1576年)五月癸丑日記載:“撫治都御史王世貞言:‘本鎮團練精兵,歲計不過費三千金止耳……每年照舊扣解本鎮,以充兵餉。’”
萬歷十一年(1583年)正月辛巳日記載:“復順天、鄖陽二巡撫。先裁革,御史王國言:‘順天邇鄰北虜,鄖陽叛亂之區,兩鎮巡撫必不可缺。’上從之。”
明代文學作品里所提及的鄖鎮
提及鄖陽藩鎮的明代文學作品,也舉兩例王世貞的詩作好了。
王世貞于萬歷二年 (1574年)任鄖陽巡撫,他與張九一(字助甫)是好朋友,張九一在上任甘肅副使時,帶著他的弟弟張九二(字見甫)路過鄖陽,王世貞留駐款待。后張九一升任寧夏巡撫時還繞道來鄖陽與王世貞相會,因此他們相互唱和留下不少精美的歌詠鄖陽的詩篇,其中就有一首王世貞的《助甫攜見甫過鄖鎮留飲喜贈》詩,詩中有一句 “折節客驚麇子地”。“麇子地”指鄖陽,因為鄖陽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是麇國的領地,為子國。
王世貞還有一首《北風吹江浪黏天》詩,其《序》中有:“甲戌冬(萬歷二年),余領襄漢節甫之鎮,而信夫書至矣,余且將有太和之登”的句子,里面的“襄漢節甫之鎮”,就指的是鄖陽藩鎮,句意為節制整個漢江流域的大鎮。這里的“襄漢”,指的是整個漢江流域;“節”,是指大臣出任封疆大吏時所持的憑證,即符節;“甫”是大的意思。
☆☆☆ 品質旅游,服務至尚 ☆☆十堰周邊游攻略☆☆☆十堰旅行社☆☆十堰周邊游
☆☆☆~ 十堰百分佰國際旅行社 真情服務 ☆☆☆~
24小時咨詢熱線:
電話:0719—8883686 19907282431 18972491426
傳真:0719—8883686
微信:Z19907282431 18972491426
QQ: 25279947 1601406180 404715680 468901138
網址: m.slyhj.com
電郵:25279947@qq.com
地址:十堰市茅箭區人民南路7號長泰主樓215室(三堰加油站旁)